健康睡眠 益智护脑

发布日期:2019-07-17      

/脑病二科  陈芷洁


     调研显示,成年人一年内的失眠患病率高达57%2019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定为“健康睡眠 益智护脑”。

什么是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主要包括睡眠结构紊乱、睡眠持续时间异常和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障碍的表现

     1、睡眠量不足的失眠  整夜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失眠可由外界环境因素如室内光线过强﹑周围过多嘈音﹑值夜班﹑坐车船﹑刚到陌生的地方﹑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剧烈咳嗽﹑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夜尿频繁或腹泻等或心理因素焦虑﹑恐惧﹑过度思念或兴奋引起。一些疾病也常伴有失眠,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症等。

     2、睡眠量过度增多  如因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以及因脑病变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这种睡病表现为经常出现短时间一般不到15分钟不可抗拒性的睡眠发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瘫痪(俗称鬼压床)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划重点: 睡眠时间过少或者过长均可能导致卒中的发生

    健康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较短和较长睡眠持续时间均与中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尤其是那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

睡眠障碍的危害:

    1、引起衰老:失眠患者神情黯然,眼圈黑晕,脸色晦暗,面颊有色斑,皮肤松弛皱褶。

    2、引起健忘:失眠使脑功能活动受到影响,失眠患者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更容易健忘。

    3、引起肥胖:长期睡眠不足者变胖的机会大大增加。

    4、其他疾病:失眠引起的危害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上升,如心脏并高血压、老年痴呆、更年期综合症以及抑郁、焦虑障碍等。糖尿病可引发、加重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导致糖代谢异常。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平日保持规律的睡眠如6~8小时可以保护机体,避免减寿。另外,难以入睡、睡眠不足、对睡眠情况不满意等也常常是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

如何改善睡眠障碍

    01 解决入睡困难、维持中段睡眠、防止早醒

    合理用药:迄今为止,尚未找到无毒副作用的外源性安眠药。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因为95%以上的安眠药会缩短深睡眠,安眠药所带来的睡眠并不能代替真正的自然睡眠。另外,一些人滥用补品,也会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比如西洋参、人参等补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类型服用。 

    02 尽量保持原有的睡眠生理结构 

❶ 新生儿睡姿: 刚出生的婴儿,脊柱是向后弯的C型,最好是侧卧(增加吞咽动作,促进中耳部黏液排流,降低因乳汁流入耳朵诱发的感染风险)、仰卧(利于面部发育端正、匀称,减轻脏器压迫)交替进行,即左侧卧、右侧卧和仰卧一起交替进行,亦能够帮助宝宝睡出一个良好头型。

❷生理曲度形成后:睡眠也应该以仰卧位为主,左右侧卧、微屈膝交替睡眠为辅。长期单方向侧卧亦导致脊柱侧弯。长期躺着看书、玩手机、保持同一姿势,容易使颈椎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长此以往,容易局部骨质增生或发生无菌性炎症,甚至压迫神经出现一系列颈椎病症状。

需要注意的两点:

    1.枕头的高度、软硬要适中:选择能够良好承托颈部的枕头。这样可以增大颈项部与枕头的接触面积,从而保持颈椎的自然生理弯曲。

    2.床铺的软硬要适中:这有利于脊柱维持正常的生理弯曲,使肌肉不易产生疲劳。床铺过软,易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状态,增加腰背部侧卧肌肉的张力,导致局部肌肉的失调,使得脊柱周围韧带和关节符合增加,肌肉紧张,不能得到充分休息;床铺过硬会造成向前凸的生理曲度悬空,引起局部肌肉紧张,睡起来很不舒服,但当人体适应之后,局部肌肉就会放松,甚至可能导致腰椎生理曲线变直。

    3.床铺面足够大:方便翻身,有利于气血流通。

中医特色治疗

    睡眠障碍根据其表现不同在中医分为“不寐”,“多寐” 。中医在治疗不寐及多寐方面手段颇多,且疗效较好,治则以调和阴阳、宁心安神为主。根据不同的症状辩证后可给与中药汤剂,针刺治疗,放血疗法,艾灸,耳穴压豆,拔罐等对症治疗。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科常用的几种疗效较好的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汤剂:我院吴清明教授善于运用经方,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和解少阳等治疗方法,综合调整、协同并治,恢复气机的和谐有序运行,进而达到调整人体内各种失衡关系的目的。

    2.头面部推拿:取穴:印堂,神庭,太阳,睛明,攒竹,鱼腰,角孙,百会,风池,肩颈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抹,按揉,扫散,拿等手法

    3.针灸疗法:取穴: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太溪,照海,申脉等为基础方,辩证加减治疗。

    4.耳针疗法:取穴:神门,交感,内分泌,心,脑点,肝,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敏感点上。

5.皮肤针疗法:自项部至腰部督脉及膀胱经12侧线,从上面而下叩刺,刺激量中等,以皮肤潮红为度。 

除开常规治疗项目,上述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在我院针灸脑病科均有开展,且疗效显著。本文中数据及其他相关引用来源于丁香园及互动百科。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