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吃茯苓,益寿延年迎福临

发布日期:2023-10-16      作者:匡创富       编辑:宣传统战部

人体一旦感受湿邪,常不易祛除,疾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甚至反复发作。如不及时除湿,极易诱发多种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皮肤病等。因此,一年四季,都应注重健脾祛湿,防止湿气过重损害人体健康。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味健脾祛湿良药——茯苓。

“四君八珍”之一的中药茯苓在我国食用已有2000余年,是药食两用大宗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又因其功效广泛,与适宜的药物配伍,不论寒、温、风、湿诸疾,均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被誉为“四时神药”。

《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记载茯苓为“气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枕中记》中记载:“茯苓久服百日,百病便除”;均强调了茯苓的多重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从茯苓中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挥发油类、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共同发挥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提高记忆力、调节泌尿系统、降血糖、降血脂、镇静、催眠、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茯苓是一种既可药用又可食用的保健佳品, 能延年益寿、健脾补心、抗衰老等。相传清代的慈禧太后为了保健养生就非常喜爱茯苓做成的食品“茯苓饼”,使“茯苓饼”盛行于世,享誉至今,至今仍是北京的传统美食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茯苓作为中药八珍之一, 为常用传统药材及营养保健益寿食品,在养生保健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出现了各种茯苓制成的药膳食品,如茯苓饼、茯苓粥、茯苓包子、茯苓糕等都非常适合家庭制作。

参苓粥:将人参3克切成薄片,茯苓15克捣碎,浸泡半小时后煎煮30分钟,取药汁同粳米100克煮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适用于胸闷喘促,虚羸少气,食少消瘦等。

茯苓大枣粥:茯苓10-30克,清水浸泡30分钟,大枣5-10枚,加适量大米、小米或糯米,再加足量清水,熬粥。可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有效改善失眠。

茯苓饼:茯苓200克,研成粉末,与100克面粉混合,水调制饼,烙熟。可益气健脾,利水化湿,适用于食少腹胀,神疲乏力,小便不利等症。

八珍糕:将人参20克、莲子肉20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芡实20克研成细粉与糯米粉300克、粳米粉700克和匀,蜂蜜100克、白糖120克用水熬化,与米粉搅拌均匀,蒸熟,切成糕条。可健脾益肾,适用于腹胀、便溏、食少,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

枸杞茯苓茶:枸杞50克、茯苓100克共研成粗粉。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每日两次,代茶饮用。此茶可健脾益肾、利尿通淋,适用于慢性肾炎尿少者,正常人饮用有补肾强壮的作用。

茯苓主产于湖北、安徽、福建、云南、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产于云南的

茯苓品质最优,是道地药材,又被称为“云苓。《中华本草》记载:“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黏牙力强者为佳。”需要注意的是:小便过频的人不宜多服,阴虚火旺、口干咽燥, 老年人脱肛也不宜服食,滑精者要慎用。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