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作为一味珍贵中药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且生活节奏加快引起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的亚健康人群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以食疗来实现自身的营养保健,延缓衰老,减少人口老龄化,日渐成为社会主流趋势。而中医核心理念之一为治未病,其表现以药食同源方式改善机体,大部分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已成为健康养生的代表,大家日常养生保健的观念越来越强,不过也有部分人盲目跟风,对很多东西都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我们来谈谈关于西洋参的健康养生的历史渊源,看看它背后究竟有哪些传奇故事。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宝藏蕴藏极其丰富,很多中药的名称由来都有一个民间传说,中药的命名也很有意义。西洋参也叫花旗参、洋参、西参等,虽说名中带“参”,不过跟人参相比顶多算是“菀菀类卿”。西洋参的发现得益于中国人参的药用价值,据史书记载清代乾隆以后,温补之风盛行,服食人参等补药成为全社会的风尚。不过人参价格昂贵,只有权贵人家才能享用得起,加之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严产量不高,一时之间人参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大量人参被挖尽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1642年,一个叫塞姆德阿尔活龙(Scme-do Alvano)的外国人,根据商人描述撰写了关于中国人参的报告。1697年,有一个叫鲍德伦的学者,在法国科学院宣读了塞姆德阿尔活龙的关于中国人参医疗作用的报告一文,西方人方知人参之珍贵,引起了高度重视。1714年,一位在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对中国的人参特别感兴趣,所以他带了一些人参回国。随后他撰写了中国人参药用价值的论文《关于远东植物人参》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发表,而加拿大魁北克(Quebec)的法国神神父看到了这篇文章。当他研究了中国人参标本后,想到当地森林地带和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别相似,所以他推断当地应该也有类似的植物。他雇用很多人去找,历时两年在加拿大南部发现了这种植物,后来,人们又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东部发现了这种“人参”。从此以后,西洋参就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步大量种植,远销世界各地,迅速打人中国和东南亚市场。19世纪,中国是西洋参主要出口对象,1948年至1980年我国引种成功,并在吉林、北京、河北等省市建立了生产基地,后逐步扩大到辽宁、黑龙江、山东、陕西、云南、福建等地。
西洋参和人参区别
西洋参自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和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先后收载,我国医药界逐渐开始使用。清末民初医学家张锡纯编撰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记载到:“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以此代之。”另外一位清代医学家陈士铎编撰的《本草新编》记载:“人参,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中有阴,无毒。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非仅 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肾也。”从这两本医学著作中的记载不难看出,西洋参和人参在性味和效用方面还是大不一样的。据说光绪二十一年前后,慈禧常脾虚挟湿之患,太医常将西洋参、党参同用。当时慈禧经常受到脾虚挟湿的困扰,非常苦闷,太医考虑到她的身体,认为调摄不宜燥烈,所以用西洋参代替人参和党参,结果,取到了很好的功效。
西洋参的基本介绍
西洋参为五加科多年生植物西洋参的根。根肉质,呈圆柱形或短圆柱形,根下部有分歧状枝根,长1.5至9厘米,直径0.5到3厘米,外表淡黄色或土黄色,有密集的细环纹。质硬脆,断面淡黄白色吸棕色或棕黄色环,气微香,味苦、微甘。带须根者习称“全须西洋参”。以条匀、质硬、表面横纹紧密,气清香,味浓者为佳。一般5~7年收获,秋季采挖3~6年的根,净后晒干,喷水简湿,春去外皮,以硫黄熏之。晒后色白起粉者称“粉光西洋参”,连皮晒干或烘干者称“原皮西洋参”。还有红果(吉洋1号)、黄果(吉洋2号)等新的品种。
西洋参按生长的环境,又可分为为野生、半野生及人工栽植三种,其中的野生和半野生洋参均不多见,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大多为人工栽植的产品。主产于美国、加拿大及法国,我国亦有栽培。于秋季采挖生长3-6年的干燥根,除去分枝、须尾、晒干。喷水湿润,撞去外皮,再用硫黄熏之,晒干后,其色白起粉者,称“光西洋参”,挖起后即连皮晒干或烘干者,为“原皮西洋参”。湿润后切片,晒干入药。由于加工不同,一般分为粉光西洋参及原皮西洋参二类,每类又因野生和栽培而有不同:
1、粉光西洋参野生者形较小,或有分歧,色白而光,外表横纹细密。 体轻。 气香而浓,味微甜带苦。 栽培者,皮色白细纹不及野生者紧密。 体重质坚而味淡。
2、原皮西洋参野生者形粗如大拇指,或较小。 外表土黄色,横纹色黑而细密。 内部黄白色。 体质轻松。 气香味浓,品质优良。 栽培者,形与野生者相似,但外皮淡黄,皮细,横纹不黑而较疏。 体质结实而沉重。 味较淡。以上二种均以条匀、质硬、体轻、表面横纹紧密、气清香、味浓者为佳。 一般又以野生者为上品,栽培者次之。
西洋参鉴别选择
看颜色,外表呈米黄色的较好,切开后参肉呈淡白色或淡黄色的比较好,颜色比较暗的是保存时间比较长或品质不怎么好的;看皮纹,横向纹比较清晰的比较好,假如皮纹是横向竖向交错不清晰就比较差了,切片的话片上有很明显棕色的环说明质量好;尝味道,西洋参真品初尝一下是苦,然后回味会甘,劣质品只有苦味无其他回味。
西洋参干燥根略呈圆柱形而带纺锤状,长2~6厘米,粗0.5~1厘米,外表现细横纹及不规则的纵皱,顶端的细纹较密而呈环状。折断面平坦,淡黄色,有暗色形成层环,并散有多数红棕色树脂管及细管。
西洋参的药用价值
性凉,味甘、微苦。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喉干。用量3~6g。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
西洋参的保健价值
1、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
2、保护心血管系统
常服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强化心肌收缩能力,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可长期服用西洋参,疗效显著。西洋参的功效还在于可以调节血压,可有效降低暂时性和持久性血压,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的恢复。
3、提高免疫力
西洋参作为补气保健首选药材,可以促进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抵抗癌症。
4、促进血液活力
长服西洋参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 增加血色素。
5、治疗糖尿病
西洋参可以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6、补肺降火、养胃生津
西洋参性寒,味苦、微甘,归心、肺、肾经,具有补肺降火、养胃生津之功效。
西洋参的营养价值
上班族“防火”吃点西洋参
情绪不好爱发火、口干舌燥食欲差、浑身没劲总犯困,最近一段时间,很多白领一族因为冬季干燥引起种种不适。这个时候,可以吃点西洋参来“防火”。
西洋参在这时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与其它参类不同,西洋参是一种“清凉”参,其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滋阴补气、生津止渴、除烦躁、清虚火、扶正气、抗疲劳的功效,很适合夏季“清补”。
西洋参的食用方法
1、煮服法
将西洋参切片,取3克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煮10分钟左右,趁早饭前空腹,将参片与参汤一起服下。
2、炖服法
将西洋参切片,每日取2~5克放入瓷碗中,加适量水浸泡3~5小时,碗口加盖,再将基置于锅内,隔水蒸炖20~30分钟,早饭前半小时服用。
3、蒸服法
将西洋参用小火烘干,研成细末,每次取5克,用1个鸡蛋拌入,蒸熟后服用。
4、含化法
将西洋参放在砂锅内用水蒸一下,使其软化,再切成薄片,放在干净的小玻璃瓶内或小瓷瓶内,每日早饭前和晚饭后各含服2-4片,细细咀嚼咽下。
5、冲服法
将西洋参用小火拱干,研成细粉,每次取5克置杯中,加入少量蜂蜜,用开水冲入,加盖后5分钟,可分数次服用,以空腹饮用为佳。
6、配枣法
取新鲜的西洋参20克,大枣5枚,加水适量,隔水炖成参枣汤,每天早晨空腹和晚上临睡前服用。
7、炖鸡法
将老母鸡去内脏洗净,取西洋参50克放入鸡肚内,再用线缝合鸡肚,加水淹没鸡体,不加盐,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炖,炖至鸡肉熟烂,汤液剩下三分即可,每天吃一小碗鸡肉和汤。
作者:药剂科 邓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