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怎样养生?
时间:2019/09/23 09:08:48
□文/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武吕辉熬过了酷暑难耐的三伏天,眼下已经入秋。从初秋到深秋,我们的起居饮食等方面有哪些是需要多加注意和防范的呢?入秋之后,天气比较干燥,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多喝水喝粥去秋燥;建议早起喝一杯温开水,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早餐多…
时间:2019/09/23 09:08:48
□文/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武吕辉熬过了酷暑难耐的三伏天,眼下已经入秋。从初秋到深秋,我们的起居饮食等方面有哪些是需要多加注意和防范的呢?入秋之后,天气比较干燥,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多喝水喝粥去秋燥;建议早起喝一杯温开水,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早餐多…
时间:2019/08/09 10:29:32
□文/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 武吕辉近年来,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全国现有1.6亿高血压患者,90%的人对血压水平不了解,95%的人对自己的心脑血管系统健康情况不清楚,60%的人缺乏定期检查和保养,每年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我国大城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明显前移,30多岁发生脑梗死、脑出血及心肌梗死的患…
时间:2019/05/28 08:48:44
□文/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 朱婷一、阳虚质1.饮食养生:宜:小满时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处于最旺盛的时期,要及时补充营养。老鸭、猪肚、老鸡、莲子、姜、糯米可以用来炖汤水滋润补养,新鲜的榴莲、荔枝、樱桃是这个节气的上好选择。在阴雨不断的地区,可适当吃点薏苡仁、红豆、姜以祛除寒湿之气。忌:燥热的初夏,因为要预防饮食不当引起的…
时间:2019/04/29 10:07:21
□文/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 丁维谷雨过后,湖南的气温不断升高,连续下雨导致空气湿度大,气候逐渐从“寒湿”过度成“湿热”。我们能发现身边这两种人特别多:一是“春困”之人,总感觉嗜睡、疲乏无力、头晕头重、无心工作等表现;二是“感冒”之人,稍有不注意便容易感冒,鼻塞流涕、咽喉不适。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湿热之邪侵入人体…
时间:2019/03/27 14:37:59
□文/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丁维 《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之后天气回暖,人们逐渐卸下厚重的衣物,俗话说“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五月路人雷”,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如何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首先我们一定需要明确的就是,想要减肥“管住嘴,迈开腿”一定是关键,少吃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取,但在减…
时间:2018/12/28 14:47:33
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黄芹中药不仅有汤剂这种剂型,还有膏、丸、散、丹、酒、露、锭,其中膏方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膏方具有体积小、易存便携、服用方便、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口味宜人、药性缓和、药力持久等优点,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治未病调养的理想推广剂型。膏方,有人习惯称其为冬令膏方。《黄帝内经——四季…
时间:2018/12/25 16:11:29
□文/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黄芹 中药不仅有汤剂这种剂型,还有膏、丸、散、丹、酒、露、锭,其中膏方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膏方具有体积小、易存便携、服用方便、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口味宜人、药性缓和、药力持久等优点,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治未病调养的理想推广剂型。膏方,有人习惯称其为冬令膏方。《黄帝内经—…
时间:2018/11/23 11:00:30
□文/治未病中心 丁维冬季来临,很多人都遭遇了“手脚冰冷”的烦恼,即使喝热水、多穿衣服,也暖不起来。这在女性、老人和体弱者中更为常见。人们大多认为手脚冰凉是“寒”造成的,于是选择吃牛羊肉、辣椒、生姜、桂圆等辛热之品来温补。有些人吃完会感到身体热乎乎的,手脚也不那么凉了,有些人却可能适得其反,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这究竟是为…
时间:2018/10/26 09:12:26
□文/治未病中心 丁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广告语,“本店现推出安宫牛黄丸买三送一活动啦,安宫牛黄丸老人吃了预防中风、小孩吃了强身健体,赶快进来抢购吧。”安宫牛黄丸真的有这么大的神效吗?“安宫牛黄丸”又称牛黄丸,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与紫雪丹、至宝丹合称为“凉开三宝”。其原方药物组成有…
时间:2018/07/27 10:49:17
□文/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简维雄 久泻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炎,结肠过敏等疾病。多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影响。 关于久泻的治疗,中医药具有较强的优势与特色。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强调的是辨证,详细判断其病机、病势是其关键。 诊:长期腹泻是此类疾病的共同特…
版权所有 © 2023 湖南省中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湘ICP备13003721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159号
今日访问人数: 总访问人数: